安徽省2024届同步达标自主练习·九年级 九上 第一次语文答案

安徽省2024届同步达标自主练习·九年级 九上 第一次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语文
    2、2023-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自主训练九年级
    3、2023-2024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
    4、安徽第一卷2024九年级上册月考语文
    5、九年级语文同步答案2024
    6、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
    7、2023-2024安徽省同步达标月考卷九年级上册第一次
    8、安徽省2024九年级同步达标卷
    9、2023-2024同步达标自主训练九年级语文答案
    10、2023-2024安徽省九年级同步达标卷答案
批外貌残缺丑陋,但却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形象,正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以“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于美丑因素互渗交融的辩证关系的强调,给后世的中国美学带来了极深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文艺领域中对于“丑”的表现更为深入。清初书画家傅山倡导“四宁四毋”的书画风格,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刘熙载对丑、怪形象的大力推崇,认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借此反对封建礼教,颠覆沉闷僵化的价值体系与美学传统。这种审丑意识其实依旧是站在古典美学的立场上,利用丑的形式作为手段去抨击僵化陈旧的美学体系,以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美的理想化的存在。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始终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重视社会伦理情感的氛围里,古典形态的“丑”更多的还只限于形式因素,很少涉及本质上的恶或者内容上的丑。而文艺作品中对于丑的表现,主旨正是在于对内容上假、恶的批判而达到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所以,中国古典形态的丑还远未达到西方近代本质丑的高度,更无法作为美学意义上的独立范畴存在。(摘编自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施莱格尔和谷鲁斯对丑的认识有其局限性,他们只注意到丑令人不快的一面,但没有认识到丑感比单一纯粹的美感复杂。B,有些艺术作品以美的形式表现丑的题材或内容,也会引起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愉悦,但这种愉悦并不是由于丑本身引起的。C.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能鉴赏优美而没有能力鉴赏丑的人是“脆弱的”观众,而李斯托威尔认为观众应该反对艺术对丑的追求。D.在儒家美学思想中,道德标准是进行美丑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儒家看来,善与恶是本质内容,而美与丑只是形式和表象。【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试题分析】A项涉及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原文信息为“施莱格尔对丑下的定义(这是丑的最早的定义)是‘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但是,仅仅不快还不足以囊括丑感的全部”。A项是对这些信息的概括。故A项正确,不是本题答案。B项涉及材料一第五段。原文说“有的艺术作品,它们的题材或内容是丑,而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作品也能够引起审美愉悦,“但这种愉悦是艺术形式美引起的,已经不属于丑本身引起的愉悦”。B项是对这段信息的概括。故B项正确,不是本题答案。C项涉及材料一第六段和第七段。选项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能鉴赏优美而没有能力鉴赏丑的人是‘脆弱的'观众”一句与第六段意思相符,而由第七段可知李斯托威尔希望人们记住的是“丑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不应该占有过大的比重”这一观点,并非鼓励观众全然反对艺术对丑的追求。故C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D项涉及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强调“在儒家美学思想中,主要依据道德标准进行美丑的评价,美与丑相对于善与恶,构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D项是对这段信息的概括。故D项正确,不是本题答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一代表作的出现,那么“丑”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