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
2、2023-2024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
3、2024年安徽九年级质量调研检测语文
4、安徽省2024学年度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5、安徽省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
6、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卷语文
7、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
8、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
9、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卷语文
10、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卷语文
理”,当为形上之道;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应是即器、即物、即事的可明之道。孔子笔削、删订、整理六经的一大贡献,是将六经的价值论理化作了日用常行。也可以说,《论语》是“小六经”,六经是“大论语”。马一浮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通“六艺”,就是这个道理。本人近年从六经中抽绎出六组价值理念,包括爱敬、忠恕、诚信、知耻、和同、狂狷等,其义理之所从出,都缘自孔子和六经。本来六经“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正直为“中”义,刚克和柔克则为狂义和狷义。以此孔子提出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实亦有六经的出典。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悉在六经,而且这些价值论理是恒在的,永远不会过时。试想,“立诚”“立敬”“忠恕”“忠信”“行己有耻”“与人和同”,这些人之为人的共德,怎么可能过时呢?所以我称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万古不磨的精神价值。(摘编自刘梦溪《“六经”是经学的本经一<国学与经学>后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这一称谓最初是没有的,只是单提,直到汉代才出现有实指的“六经”名谓。B.“六经”与“九经”关系密切,唐代有君主送“九经”给所有学校以鼓励文教的举措。C.就经学而言,“六经”是本源,是起始,是中国经学的本经;“六经”同时也是“道”的载体。D.孔子整理编纂“六经”,将其价值论理化作了日用常行,且与《论语》有相通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六经”到“十三经”的变化,意在强调无论扩充多少文本,“六经”都是祖经。B.文章中引用《礼记·大学》的具体话语,是为了论证“六经”是中国学术最早的思想源头。C.文章对《老》与《易》进行比较,认为《老》与《易》殊途同归,都要遵循天道,返正回善。D.文章用“我想强调的是”“本人近年”“所以我称”等语表述,可见作者有理有据,立场坚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六经”中,《乐》经是特殊的存在,后人未见过其文本,但是在《诗》《礼》中却常常可见它的影子。B.《系辞》中提到百姓虽然不完全明白“形而上”的“道”,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在践行着“道”。C.孔子思想与“六经”价值理念等启示了作者对“狂狷”的理解,究其内里,都是对自我修养的提升。D.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都在“六经”中,如“立诚”“忠信”“节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从小就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潘际銮快读完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父亲只得领着一家人爬上了一辆到南昌的火车,后在赣南的泰和县暂时安家。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他说:“有时候不得不辍学打工,真正念书的时间也就3年。但我一有闲暇就拿起书本,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1944年,潘际銮进了西南联大。他说:“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抗战危急之时,日本人占领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对昆明虎视眈眈,滇缅公路这条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军火补给线也将被切断。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潘际銮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