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普及,C项错误。10.A材料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曾提及无罪推定”“1983年‘严打’后,无罪推定一度被认为是法学界的‘精神污染’”“我国开始实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等信息,表明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这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曲折性,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无罪推定一直都有,并没有完善,排除;无罪推定被写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11.C由材料“认为婚姻…象征基督与教会的永远结合的夫妇纽带”可知,基督教会将婚姻定义为圣事,旨在宣扬教会与基督永远结合,从而宣传教会的伦理原则,而非宣扬婚姻制度的神圣,故C项正确,排除B项。A项说法错误,婚姻成为圣事不能保证夫妇之间的忠诚关系;由材料“自愿表达同意意愿的男女之间建立的…夫妇纽带”可知,婚姻成为圣事并未违背婚姻关系的自主原则,排除D项。12.B根据材料“一个来自人民的改革,既威胁着教权,也威胁着世俗政权”可知,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力,又威肋了封建世俗政权,这是因为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它强调教民拥有自主性,即普通民众享有自主权利,这一观念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没有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促进民族国家观念形成,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宗教改革前,欧洲就有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对立,排除。13.[示例门论题:古代社会的德治与法治都服务于君主统治。(5分)阐述:先秦时期,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实际上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以维护专制统治,但“严刑峻法”,最终造成农民起义,导致秦二世而亡。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形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但此时的新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儒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最终成为两千余年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综上可知,古代社会的德治与法治尽管在不同时期地位不同,但都服务于君主统治。(10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4.(1)条件: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文化的影响减弱;西欧处于分散状态;基督教会的兴盛。(8分)影响:基督教为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有积极作用;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与世俗政权相互结合,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9分)(2)理解:天主教会宣扬禁欲主义,主张因行称义,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意·15·【23新教材·ZC·历史·参考答案一R一选择性必修1一H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