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需要有严谨的论证依据,排除D项。10.D根据材料信息“南方土地大量开垦…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并不是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江南自然资源丰富不是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排除B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是生产环境相对安定、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11.B根据材料“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紫荣的商业城市”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并未改变全国的经济格局,排除A项;加快附朝统一进程、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12.C由藩镇及地方兵力和中央及内地兵力对比为49万对8万可知,唐朝中央实力逐渐衰弱,地方实力日益膨胀,这为唐末藩镇割据埋下伏笔,故选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直接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实力的逆转和中央权力出现弱化的隐患,排除B、D两项。13.C根据材料信息“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你阶层”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录取的人数,体现出其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排除A项;“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且“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租市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能够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一种茧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晰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15.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是《千金方》,故C项正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本草》,A、D两项评价相反,均排除;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刻本,排除B项。16.D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仪允许留学生(遣唐使)参与科举考试,还依据实际状况对其在国子监学的时长予以相应的宽限,这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故D项正确。新罗、日本是邻国,对其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属于对外交流而非对内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B项过于夸大,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对部分留学生解除科举的限制,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没有身份限制,排除C项。17.D根据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悉隶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通过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解了相权,使皇权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官员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23031A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