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可知,唐初府兵制下的兵士需自备粮饷武器,这是因为他们身为均田制下授田的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府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也就转变为募兵制,故选B项;唐代中后期的税制改革是780年实行的两税法,这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召募壮士充宿卫’”可知,反映的是招兵的方式不同,不管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都是中央政府去管理,不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或者削弱,排除C项;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的出现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这与题中兵制变化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可知唐初严厉打击私铸钱币的行为,严厉禁止私铸、盗铸货币,以便维护开元通宝钱在社会的法定地位,故选C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实行开源节流才是弥补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朝廷以法律的形式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是借助法律的权威维护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排除B项;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只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对增加财政收入无直接影响,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德宗为培养近臣,选了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员,反映出唐朝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但士族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些官员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得出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这一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君主没有亲自掌握地方的官员选拔,材料只是选拔了十人,不是所有地方官员,排除B项;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门第,唐朝是以科举制为主,注重学识,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实行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两税法改变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体现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的松弛故选A项;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大对立的阶级,矛盾不可能消除,只是统治阶级采取措施来缓和矛盾,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由魏晋南北朝到唐初再到唐中后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并不涉及唐宋之间的比较,无法得出贫富差距缩小,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化交流..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可知,隋唐时期文化交流带来文化融合,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即中华文化圈,故选D项;“开始”说法错误,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排除A项;“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强调各国之间的接触交往,而不是各族人民,排除B项;“中外文化..…超过汉代”说明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超过汉代,而非达到顶峰,排除C项。16、【答案】不同:《竹书纪年》认为禅让是血腥暴力的权力争斗;《唐虞之道》认为禅让是权力的和过渡。(4分》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科学性(或真实性,或辨别史料真伪);坚持发展性(或吸收前沿研究成果);坚持全面性(或二重证据法、或多源互证、或互补性、或多样性、或多视角收集史料)。(每点2分,同一点内重复答案不给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
本文标签:
高考模块分段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