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11.据统计,明朝内阁大学士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一般来讲,明朝内阁大学士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土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的惯例导致学士们基本没有基层从政经验。这一状况A.有助于提高阁臣的权力B.易导致政府政策脱离实际C.旨在倡导忠君爱国理念D.促使内阁的权力日益膨胀12.《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机处…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对此认识准确的是小错误,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B.正确,军机处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错误,军机处没有独立执政的权力D.正确,军机大臣的权力来源于皇帝题序236P9101112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中央诏书处理的机构和程序大体为:三省按照各自的职权分工,先由中书省拟稿,再由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执行。这样不但程序简明,而且其中的各个机构能够相互监督,不会导致各种最高权力落在某一个机关手中,从而架空皇帝。地方上奏的文书处理,其程序也较为明晰:先骋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初步批阅:再将处理意见交给皇帝作最终决定。这样既能够省下皇帝的精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得皇帝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怒而肆意妄为,很好地确保了中央权力的正常行使。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宋代统治者对职官制度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这也引起了中央文书处理程序的变化。对于诏书的拟定,宰相不再具有直接拟定权,而要在皇帝决定以后才能起草;地方上呈的奏折也由皇帝直接审阅、处理。三省的实权被削弱,皇帝在中央事务处理中的最高地位被凸显。一摘编自罗军《宋代职官制度变化对中央公文处理的影响》材料二北宋京朝官“出领外寄”是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唐末五代以来京朝官外任地方要职的制度已推行很久,朝官所领职事已是“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三省六部等中枢机构不理本司职事的状况经常出现。另一方面,北宋建立于五代的政治乱局中,地方节镇势力较强,要实现中央集权就必须削弱地方节镇权力。北宋推行的“官”“职”“差遣”的分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京朝官出领外任,离开本职而附带本官,因而分离相对彻底;二是幕职州县官外任他官,一般带幕职州县衔,叙迁中的阶秩与差遣中的资秩差异甚小,分离明显不彻底。在北宋,随着官、职与差遣的分离逐步固定化,京朝官“出领外寄”也逐渐常态化。京朝官外任,与知州、知县是直接相关的,几乎与京朝官知军、州事的发展同步,京朝官知县事的制度也在北宋初年确立起来。摘编自孙春蕾《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初探》·4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