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11.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B.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C.域外文化成为主流D.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12.宋太祖赵匡胤明确告知臣僚,只有依靠科举考试制度,才能选取真才;只有打破分裂势力及士族对国家政治的垄断,才能获得寒俊之士的支持,使其为江山社稷的稳固竭尽全力。据此可知,宋代推行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B.解决阶层固化现象C.实践重文轻武的理念D.扩大封建统治基础13.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颁布《畿县保甲条例颁行》。条例规定,以每五家为一组,五组为一大保。每一农户凡两丁以上,则选一人来当保丁,在时进行耕种,在战时入伍进行训练。每一大保当中选择最富裕的人担任保长,防止农民的反抗行为。这有助于A.完善地方行政制度B.消弭社会矛盾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维护地方治安14.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刊矿业生产。这一举措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15.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一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A.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16.南宋时期,东南会子、湖北会子、两淮会子、四川钱引、关外银会子等纸币逐渐代替铜钱在市场上流通。这表明当时A.货币管理制度混乱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C.商业经济发展繁荣D.纸币制造技术趋向成熟17.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农耕经济的衰退C.“抑商”政策的废除D.人身控制的松弛18.在元杂剧中,商人形象被丑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如《青衫泪》中的商人刘一郎、《玉梳记》中的奸商柳茂英。他们依仗金钱破坏才子佳人的爱情,最后受到惩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民众通过杂剧表达对现实的不满B.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引发了道德危机C.传统价值观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D.海禁政策导致商人社会地位愈加低下19.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命行人杨载赴琉球,“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要求琉球奉表称臣,建立藩属关系。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效臣服,并派遣其弟泰期等随杨载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