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八模]2024届高三模拟测试卷(三)3语文答案

[黄冈八模]2024届高三模拟测试卷(三)3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黄冈八模2024高三试卷语文
    2、2024黄冈八模语文二高三答案
    3、2024黄冈八模语文高三答案
沧州市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材料分析现代文阅读I摘编自李剑锋的《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重在探讨“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成为陶渊明人格总赞的原因及其对陶渊明产生的影响。其思想内涵与必修上第三单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密切相连。阅读本文,有助于理解陶渊明回归田园、热爱田园的思想内核。题目设置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理解整合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推断应用等能力,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1.C解析:C项,“无法消解的沉重与焦虑”理解有误,文章第三段说“劳动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顿”。[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2.B解析:B项,表述过于绝对,有“‘心有常闲’的心境”是后面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3.A解析:第四段中“心有常闲”的意思是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辛勤劳作的基础上的超越精神,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悠闲。后文陶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比较说明陶渊明的闲适与游玩时的闲适是不同的。A项,“乘微雨去锄瓜”可以诠释陶渊明“心有常闲”的内涵。B、C项,都是外出游玩时的闲适。D项,虽不是游玩,但也并没有以辛勤劳作为基础。故选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观点论证的能力。4.答案:①敞开胸怀,容纳万物。②要经过艰难的自强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③远离世俗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物,用审美的眼光去观赏万物。(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5.答案:①“勤靡余劳”是“心有常闲”的前提。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回归田园的第一步就是“开荒南野际”,这就为后文描绘田园生活的“闲”打下了基础。②“心有常闲”是在“勤靡余劳”基础上的超越精神。《归园田居(其一)》中,正是有了具体的劳动,作者才能抛开束缚,种桃栽柳,看炊烟袅袅,闻鸡鸣狗吠,享虚室余闲,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境界。③“心有常闲”“勤靡余劳”共同铸就了陶诗“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两者和谐地出现在诗中,实现了“复得返自然”的境界,反映了诗人的精神品格。(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亮点题)材料分析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秋天的音乐》。在内容上,它融写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完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基本特征;在写法上,与必修上第七单元(散文单元)有诸多相似、相连之处。本文文质优美,带领学生体验了一场秋天音乐上的旅行,并获得了一些人生启迪,具有很好的“立德树人”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6.B解析:B项,“拔地而起的森林”与《故都的秋》特点不相似。[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的能力。7.D解析:D项,“表明‘我’的无所适从”解读错误,作者坚信“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因为他“不懂”朋友为何会说“安慰人生”的话,此句作者并没有“无所适从”。[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8.答案:(1)潇洒与悠然源于创造。秋天创造了丰收,创造了灿烂的美景,所以它才那么潇洒悠然。人生只有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