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HD试题(语文)
安徽省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HD试题(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材料二:东西方文化不同,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东西方文化人格也不同,西方文化呈现主客二分思想,西方的文化人格则是一种单向度进取型人格;而中国文化体现的则是天人合一理念,中国的文化人格则是一种双向度复合型人格。从主客二分的理念出发,人始终作为征服自然与万物的主体,而自然与万物则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客体,人与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按照此种理念,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正像神是人的主宰一样,万物都是被统治的对象。西方意欲向前的文化造就了一种个体循着欲求一味向前的单向度人格,这种人格的优势是鼓励不断前进,战胜各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满足。然而这种人格也有着明显的缺陷,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正像钱穆所指出的:“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地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有些学者把这种单向度的人格类型作为标准和典范来衡量中国的文化人格,因而得出了对中国文化人格的否定性结论。他们认为,只有儒家提倡的刚健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勉强符合西方的人格标准,其他诸如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都是对人格的否定。他们把西方向前奋进性的文化人格当作衡量中国文化人格的尺度,而没有以中西文化人格等对话的公态度去研究分析不同文化类型的人格问题。正像梁漱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文化属于“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的文化,它既有儒家那种刚健进取的文化精神,又有道家主张变通隐退的精神,所谓儒道互补便是中国文化持中、调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因而,中国的文化人格也体现出刚健进取与隐退自足和谐统一的双重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写照。人的独立自主与自我实现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途径而达到,其中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通过授入社会采取积极奋斗进取的方式以实现人生理想;二是离开社会中心或远离世俗,通过隐居保持独立人格并提升自己的境界。道家文化思想所崇尚的显然是后一种理想人格。人类社会往往充满了污浊的纷争和无谓的倾轧,个体以一己之微薄不仅不能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时反会被污浊之社会所侵蚀,甚至为其吞噬,致使自己之本性与人格尽失。离俗出世正是为了不为流俗所化,保持独立的人格。(摘编自周波《中西方人格思想的文化比较》)1.下列对材料-第2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两人的观点都含有对人与万物关系的思考。B.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把自己看作自然万物的主宰进而蔑视自然万物,征服、驱使自然万物。C.天地是万物之母,万物都是从“天地”这一源头中产生的。没有天地的“生生”,就不会有万物的产生与存在。D.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在强调人处在万物之上,所以人要使天地万物具有人的仁心仁性。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