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5届高考滚动检测卷(一)1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高考滚动试卷
2、2024高考滚动提升卷历史
3、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卷历史
4、2023-2024高三滚动卷答案
5、2023-2024新高考高三滚动测试卷
6、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答案
7、2024高考滚动检测卷地理
8、2023-2024sa高三单元滚动测试卷历史
9、2023-2024高三考点滚动提升卷历史
10、2024高考考点滚动提升卷历史答案
1历史试题)
2.A根据所学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11.C根据材料“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衡,A项正确;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可知,1928材料体现的是保证国家财政的目的,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年《中美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签订,使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两税法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但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等C项;两税法削弱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内容的体现,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C项正确;材料3.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朝推行“一条鞭法”,用白银缴纳赋中没有描述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税,其中较早的地区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述的是中国在关税自主方面的努力,未体现中国国际地位广西等地,这些地区是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地的信息,排除B项;这些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等内容的体区,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为改革奠定现,不是近代不等条约体系瓦解,排除D项。了基础,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12.B根据材料“承包、转包收入”“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A项;地理位置优越是商品经济发达,货币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务所”,说明新增的税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与推行“一条鞭种都与商品、市场有关系,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于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税制改革的要求,B项正确;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并没有初步4.D依据材料“清代直隶省所属府州摊丁后负担变化”并结合表形成,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才提出,排除C项格信息可知,摊丁后直隶省府州的负担变化不一,有的负担减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排除D项轻,有的反而加重,丁银折算不均,这样会逐渐拉大区域发展的13.(1)增加人口与赋税增长相结合;有限度地进行课税;根据差距,D项正确;有的地方负担变小,不会引发群体性民变,排除农民收入调整赋税负担;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推进以自由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丁银明显不均衡,排除B项;仅从一省经营为特征的盐法改革的丁银负担状况,不能得出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C项。(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5.C根据材料“由1929年的仅8名中国人上升到有三分之矛盾日趋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的职务由中国人担任”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将海关税务人员实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废现“国产化”,说明国民政府具有打破列强控制海关的强烈愿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望,体现了民族主义倾向,C项正确;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更趋公,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废除了列强在华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特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海关口岸税司中国人比例上升,是财,常以养民为先”可知,增加人口与赋税增长相结合;据材南京国民政府从成立起进行外交努力的结果之一,并非为了料一“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顺应全国抗战的需要,排除D项。重负担”可知,有限度地进行课税;据材料一“对农民实行6.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常岁敛之,荒年竭数之’的政策”可知,根据农民收入调下,企业归国家所有,国家既是税收的主体,又是税收的客整赋税负担;据材料一“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可知一体,因此当时现行的税收制度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中企业改制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据材料一“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盐的需要。实行“一税一法”以及授权国务院,使其能依据国营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可知,其推进以企业改革的具体情况对税收立法进行适当调整,使税收立法自由经营为特征的盐法改革。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建设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项正确;根据材料“为改“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变税法中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可知,这一举益突出”可知,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据材料二“土地不断集措并非强化政府职能,排除A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中到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工地,还要承担沉重的丁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排除B项;材料内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不利于容与民主集中制无关,排除C项。社会稳定”可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二“规7.D根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可知,固定丁银数量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为改革创造条件。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将固定的丁银首先现了国家强化对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可知,废除了人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家强化对基层人口和经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材济的控制,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排除料二“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A项;材料体现了赋税和徭役征发对象的转变,不能说明统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可知,赋税更趋公,减轻了农民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强化对基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人头税的废除,使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未体现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排除C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人丁不再作为纳税标准,这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最后,国家8.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加汉朝实际控制根据土地数量纳税,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的编户,而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从而使国家掌握更多赋役人口,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加餐练58有制的存在,排除A项;汉朝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1.C材料概述了两汉的社会救济措施,以政府赈济灾民为主C项;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不会削弱军队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救助,体现了政府主导,多措并举的特征,的战斗力,排除D项。C项正确;外儒内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均输9.C根据材料“据地出税,天下皆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准,目的是通过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抑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物价,与两汉的社会救济不符,排除B项;赈济灾民的措施是以资产(土地)为主,而且扩大征税对象,包括王公贵族,体现多样的,就算是“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也是为了紧急救助,与出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原则,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交通运输关系不大,排除D项。枢决策体系是否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是唐宣宗的舅舅,不2.B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是因士族衰落而不能免税,是征税标准的改变,排除B项;两鳏寡孤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税法简化了征税项目,排除D项。现出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针对性,B项正确;孝文10.B根据材料门牌中关于该户成员的排序,不再以丁壮老弱帝的救灾措施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为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户籍的管理是赋税征收的北魏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依据,清朝摊丁入亩,不在按丁征税,所以才有了不以丁壮以说明孝文帝的救灾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老弱为原则,B项正确;材料强调户口成员排序,仍然以长为:3.D根据材料“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先,无法说明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从图片信息无法而粜之,谓之常仓”可知,常仓的设立对抑粮价、保护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外来侵略加剧与户口排序小农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无关,排除D项。定,D项正确;常仓是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的,与209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