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百B)试题
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百B)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百师联盟2024高三二轮联考二
2、百师联盟2024高三二轮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刺史之职掌,《续汉书·百官志》说得非常清楚,“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闻,即不省”。“六条”是指: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第四条“二千石选署不,苟阿所爱,敝贤宠顽”。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怙恃荣势,请托所监”。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一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材料二从西汉末年起,刺史的权限不再囿于“六条”,其监察范围扩大,开始有权选举茂才劾奏。刺史原不得直接干预地方行政,但一些刺史往往超越诏条,过问政事,积久成,并逐渐变成事实。至东汉各朝,皇帝往往下诏书要求刺史亲予庶政,有时竟然出现刺史直接取而代之(郡守)的现象。有时地方出现农民起义或民族纠纷,皇帝也派遣刺史领兵乱,从而使刺史又握有了领兵之权。一摘编自实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从“六条”中得出的结论。(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汉之际刺史职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6分)【答案】(1)结论:一、从监察对象上看,除第一条是针对豪强贵族的,其余五条全是针对郡国二千石官员的。这表明刺史的监察重点是二千石官秩的地方主官以及强宗豪右。二、从监察内容看,刺史对地方郡守的监察范围涉及郡守是否遵守中央或皇帝的政令、司法、选官等,这些都是关系中央集权的大问题。三、从监察效果看,“六条问事”抓大事要事,“六条”之外,“非条所闻,即不省”,故监督制衡实效显著。(6分)(2)变化:由最初的监察官员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2分)影响:导致地方权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的出现埋下了祸根。(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学者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发展时,曾特别提到文化转型这个概念。他这样论述其含义:“文化的发展大体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的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定的界限和规范,使之得以巩固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摘编自董玲《从明代理学的变迁中看儒家的“济世”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认同”和“离异”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文化转型的因素。(4分)【答案】(1)“认同”: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武帝“尊崇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唐宋之际,由儒释道三教并行到宋明理学形成,重建了儒家信仰。(4分)“离异”:先秦时期对以西周礼乐制度为代表的文化的批判和扬弃,促进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两汉经学转为玄学;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和扬弃,促进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4分)(2)因素:生产力;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政策与态度;学者的努力:历史文化基础:等等。(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为强化中央权力,在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名分下,袁世凯试图重新建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1913年12月,袁世凯下令增设“护军使”一职,意在“分割省级军政长官的权力”。此后不久,他又成立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