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6届高考滚动检测卷(六)6历史答案

高三2026届高考滚动检测卷(六)6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答案
    2、2024高考滚动提升卷历史
    3、2023-2024高三考点滚动提升卷历史
    4、2023-2024sa高三单元滚动测试卷历史
    5、2023-2024高三考点滚动提升卷历史答案
    6、2024高考单科滚动卷六
    7、2023-2024高三优化滚动单元卷历史试题
    8、2023-2024高三滚动卷检测卷文科
    9、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卷历史答案
    10、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卷历史
10:57淘のB000679205_8历史531C江西答案.pdf文件预览1/7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史前文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下汤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米,具有驯化特征,表明当时农业已有一定发展,遗址中还存在内外两重环行壕沟、人工土台、房址以及食物加工场等,展现出较为完整的村落布局,同时多座墓葬,包括高等级墓的发现,反映了当时村落中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差异。这些考古发现综合起来,能够用于研究早期农业社会村落的基本面貌,故选B项;下汤遗址展现的是新石器时代特征,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国家初始形态是否形成,故排除C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D项。2.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思想观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周人在“天命观"中强调了“德”的重要性,认识到统治者只有施行德政、关注民众,才能获得上天眷顾和民众支持,这说明其"天命观”中蕴含着民本意识,故选A项;周人在“天命观”中加入“德”的因素,其目的是在借助神权强化统治的同时,强调统治者自身德行与对民众的关怀,而非强调神权力量,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故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3.C【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基层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秦代伍长职能以军事性移民安置为主,汉初其军事色彩弱化,更侧重于民政事务,西汉中期后随社会稳定伍长的设置趋于灵活化。这些变化体现了秦汉伍长制度顺应社会变迁的适应性特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效率相关内容,故排除 A项;材料只强调了伍长制度随时代发展而进行调整,不能说明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故排除B项;伍长制度的调整主要与当时基层社会发展状况相关,不能将其直接归因于治国理念的成熟,故排除D项。4.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汉族士人对北魏政权表现出高度认同,认为北魏政权是中华正统,这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得到增强,故选D项;A项“业已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北魏政治改革的推进情况,无法得出改革进展顺利的结论,故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5.C【解析】本题考查隋唐赋役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隋文帝推行“输庸停防”政策,允许五十岁以上男丁以布帛代役,唐高祖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输庸代役”,取消年龄限制,这体现出唐朝对隋朝赋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赋税制度改革对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故排除B项;“输庸代役"政策主要是关于赋役制度的调整,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6.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边疆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在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康熙皇帝派遣军队对黑龙江流域边界地区展开巡查,并绘制完成《黑龙江流域图》,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清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意在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是在近代列强侵略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俄罗斯领土纠纷激化,且《尼布楚条约》已经划定了边界,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现有领土的巡查和管理,而非拓展疆土,故排除 D项。【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7页)】·JX·7.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薛福成认为采用机器生产可以使利润归中国富商,进而可以分润养贫民,而不采用机器生产则利润归西人,后患无穷,这说明薛福成认识到了采用机器生产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可用于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薛福成的观点主要体现的是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而不是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阶层政治地位提升的内容,故排除C项;材料中薛福成的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论述机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状况,故排除D项。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