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河南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情分析试卷(9月)九年级语文试题

文博•河南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情分析试卷(9月)九年级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三)阅读川(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怒。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因皆谐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日:“吾闻语日一岁再救,好人暗哑”。吾有天下未尝数救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因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因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日: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日: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材料三太宗之世,天下大定,州有刺史,县有令尉,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间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因之纵者虽欲通逸,抑谁为之渊鼓者?太宗持其必来之数以为权,囚亦操其必赦之心以为券。纵而来归,遂以侈其恩信之相孚。夫谁欺,欺天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宁以A义死B不苟幸生C而视死D如归E此又君子F之尤难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意为特别,与《醉翁亭记》中“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中“尤”字意思相同。B.“方唐太宗之六年”中的“方”与《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方”的意思和用法不同。C.冀,希望,与李密《陈情表》中“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中“冀”字意思相同。D.什伍,古代户籍编制单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姓相互监督,以维护社会秩序。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记载唐太宗采纳魏征建议,以宽仁治国,慎用刑法,甚至释放死因回家探亲,体现了其仁恕的治国理念。B.材料一记载了唐太宗对赦免的谨慎态度,认为频繁赦免会诱导百姓产生饶幸心理,这体现了其深谋远虑的治国理念C.材料二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标准,指出太宗此举在道德教化层面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后世统治者借鉴。D.三则材料都聚焦唐太宗纵因事件,但三者对此事的态度却并不相同,这提醒我们需要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