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5~2026学年核心突破(六)6语文答案
高三2025~2026学年核心突破(六)6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2024学年核心突破答案高三语文
2、2023-2024学年核心突破(一)语文高二
3、2023-2024学年核心突破(六)语文
4、2023-2024核心突破答案语文高二
5、2023-2024语文高三核心突破卷答案
6、核心突破答案网址2023-2024高二语文
7、2024核心突破的高二语文卷子
8、2024—2024核心突破语文高二
9、2023-2024核心突破语文答案
10、20242024核心突破语文
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杆胸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请看唐朝诗人陈子吊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你的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片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儿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落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仿佛会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推想到唐玉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更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而且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因素,都会随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整个空间。这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作“情中见景”。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方式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甚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已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用以上三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来,因为方法本身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摘编自童庆炳《文学意境的特征》)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皎然《诗式》)。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达到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的否定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信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斧····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